昨日春分,家中满是春日限定美食的香气,今日,这份对春天的热忱与对祖辈饮食传承的坚守仍在继续。清晨,阳光依旧明媚,唤醒了我对春菜烹饪巧思的回忆,那是祖辈们在漫长岁月里积累的智慧结晶。
洗漱完毕,我来到厨房,看着篮中鲜嫩的春菜,思绪飘回到小时候。祖母总是在春分后的清晨,早早出门,去田间寻觅最鲜嫩的春菜。她常说:“春分后,春菜正当时,早一天太嫩没嚼劲,晚一天就老了失了鲜。” 挑选春菜的讲究,便是祖辈烹饪巧思的第一步。要选叶片完整、颜色翠绿且根部微微泛红的,这样的春菜才最为鲜嫩可口。
今日餐桌主打汤:“河蚌三叶草汤”
这道菜是一道极具镇江特色的汤,是祖辈们巧妙运用春日食材的智慧体现。如今买河蚌方便多了,卖家已帮忙将河蚌处理得干干净净,拿回家只需简单清洗一下,切成合适大小的块状备用。
三叶草嫩芽是这道汤的灵魂之一,它带着春日独有的清新与鲜嫩。我仔细挑选了叶片饱满、色泽翠绿的三叶草嫩芽,轻轻洗净,避免损伤每一片叶子。咸肉是家中常备的,切下几片,它的咸香能为汤增添醇厚的风味。豆腐结也准备好,它吸收汤汁后口感丰富。
展开剩余73%锅中倒入少许油,放入切好的咸肉煸炒。随着油温升高,咸肉的香味逐渐散发出来,那熟悉的香气瞬间弥漫在厨房。待咸肉微微出油、表面金黄时,加入切好的河蚌块一同翻炒。河蚌在锅中滋滋作响,与咸肉的香味相互交融。接着,倒入足量的开水,开水下锅会释放河蚌里的蛋白质,汤更浓郁。
水开后,转小火慢炖一会儿,让河蚌和咸肉的鲜味充分融入汤中。此时,放入准备好的豆腐结和少许笋片,继续炖煮片刻,让豆腐结吸饱鲜美的汤汁。在汤即将出锅前,放入洗净的三叶草嫩芽。三叶草嫩芽只需稍微烫一下就好,这样既能保留它的鲜嫩口感,又能让其独特的清香融入汤里。最后,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盐调味,一锅香气扑鼻、鲜美的河蚌三叶草汤就完成了。
晚上,女儿一家回来了。外孙女蹦蹦跳跳地跑到厨房,好奇地问:“阿婆,今天又做什么好吃的啦?” 我笑着指了指锅中的河蚌三叶草汤,说:“宝贝,这是阿婆小时候太外婆常做的一道特别鲜美的汤,里面有春天的味道哦。” 外孙女睁大眼睛,充满期待地说:“我要多喝一碗。”
配一道应季的荤菜:春笋烧肉
春笋是春日里不可多得的美味,鲜嫩爽脆,而腊肉经过腌制,咸香醇厚,二者搭配相得益彰。挑选春笋时,我专挑那些笋体粗壮、笋尖鲜嫩的,这样的春笋口感最佳。肉则选用五花肉,切成薄块。
先将春笋剥去外皮,切成滚刀块,放入开水中焯水几分钟,去除春笋的苦涩味。接着,锅中倒油,放入葱姜爆香,再加入切好的肉片煸炒。随着油温升高,肉的油脂慢慢渗出,香味瞬间弥漫整个厨房。外孙女在一旁闻着味儿,馋得直咽口水。待肉煸炒至微微卷曲,放入焯好水的春笋块,继续翻炒。加入适量的生抽、老抽、白糖调味,再倒入少许清水,盖上锅盖,小火焖煮一会儿,让春笋充分吸收肉的香味。
来道凉菜:马兰头凉拌豆干
马兰头是春日里的时令野菜,有着独特的清香。将马兰头洗净焯水,过凉水后挤干水分,切成小段。豆干切成小丁,同样焯水备用。把马兰头段和豆干丁放入大碗中,加入蒜末、生抽、香醋、香油和少许白糖,搅拌均匀。这道菜口感清爽,马兰头的脆嫩搭配豆干的软糯,是一道绝佳的下饭凉菜。
辅食:韭菜煎饼
考虑到一家五口人吃饭,菜品要丰富些。我决定再做一道 “韭菜煎饼”。春季要升阳气,特意挑选根部发红的本韭菜,香气浓郁。它做法简单却别有风味。我取适量面粉放入盆中,加入清水搅拌成面糊,再将切得更细碎的春菜放入面糊里,撒上些许盐和五香粉调味。搅拌均匀后,平底锅烧热倒油,舀一勺面糊倒入锅中,轻轻转动锅子,让面糊均匀摊开成薄饼状。小火慢煎,待一面金黄后翻面,直到两面都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。面粉的麦香与韭菜的清新完美融合,韭菜煎饼散发着浓郁的香气,外孙女在一旁看得目不转睛,嚷嚷着要第一个品尝。
不多时,一桌丰盛的春日佳肴摆满了餐桌。我们围坐在餐桌前,面对这满满一桌美食,迫不及待地动起了筷子。外孙女喝了一口河蚌三叶草汤,开心地说:“阿婆,这个汤好鲜呀,太好喝了!” 又夹了一筷子凉拌马兰头豆干,说道:“这个菜也好吃,马兰头好香。” 大家一边品尝,一边对每道菜赞不绝口。
这些春日菜肴,都是江南人春天常吃的美食,是祖辈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的体现。在春分次日,通过这些菜品,我将祖辈的烹饪巧思传递给家人,让这份家族的温暖与传承在餐桌上延续。每一口食物,都蕴含着浓浓的亲情与对过去时光的怀念。未来的日子里,我也会继续将这些祖辈的饮食智慧传承下去,让家人在美食中感受家族的力量。
发布于:江苏省